筆者已經數不清孩子停課了多久,身邊的雙職家長都帶著矛盾過日子。一方面感謝疫情令他們享受久違的親子時間,一方面卻為天天與孩子相對叫苦連天。
雙職家長在疫情中往往被忽視,口罩未有獲優先購買,卻同樣地要為孩子、雙親「撲口罩」﹔學校停課了,雙職家長一邊上班,一邊兼顧功課教學的職責﹔超級市場不時有食物搶購情況,雙職家長在上班、湊仔之餘,還要施展渾身解數購買食物,數月下來,已經身心俱疲,精神壓力難以言喻。
要數最令雙職家長困擾的,可謂是那群要在家工作(WFH)的父母。相信有不少家長都經歷了「困獸鬥」,孩子精力無處發泄,自己卻要完成工作,就像蠟燭兩頭燒般。家長紛紛搜尋良方妙計,如何安頓孩子。「放電」的活動,近日變成雙職家長眼中的寶藏。
雙職家長習慣自救 卻未必事事都能醫又自醫
香港的雙職家長有一種硬漢子風格,政府太廢、社會還有更多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人,所以習慣自救。遇上這次全球疫情,這群人仍然選擇自救。自己想辦法照顧好孩子學業、飲食、玩樂,還額外好好處理買口罩、食物等等。細想一下,其實他們在有限的時間下,這幾個月是「加班」了許多的。
人的能耐總有極限,已經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狀態,如果還繼續這種有事自己扛的方式,相信孩子未「放晒電」,父母已先出現情緒問題。面對漫長的未知,未來實在有太多的變數,筆者希望與家長同行,提出少許真正「自救」的方法,讓大家不止救自己的家人朋友,更是從中拯救開始麻木的自己。
學習無聊,才是成功的開始
隨著復課無期,孩子的生活習慣已經和以往不同了,家長愈來愈努力想如何充實孩子的時間表,都快想到沒有點子了。從假日香港郊外的人潮可以證明,盡量地讓孩子「放電」已經是香港家長心中的VIP。家長都認為不能讓孩子無所事事、游手好閒、無無聊聊的過,每天就給孩子一些功課、工作紙、STEAM實驗、情緒學習之類。但是,沒有一位家長願意讓孩子學習無聊、忍耐苦悶。
大家都有讀過成語「聞雞起舞」、「卧薪嘗膽」、「懸樑刺股」的典故吧﹗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苦行僧式的努力,才能獲取成功。過程中比起享受,更多的是苦悶的持續努力。成功往往需要專注,這本身就是一件「無聊」的事情。家長與其費煞思量的去想如何充實孩子的時間表,既是苦了自己,更是沒有辦法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人生不是每件事情都是有趣的,「無聊」、「苦悶」佔大部份,我們應該學習與無聊共存。
人生不是每件事情都是有趣的,「無聊」、「苦悶」佔大部份,
我們應該學習與無聊共存。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曾提到練習比天賦更為重要。例如想要獲得一樣新技能,就必須持續練習。這需要恆毅力和良好的心態去面對長時間練習帶來的苦悶,堅持下去,才有成功的機會。
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的,沒有可能時刻都在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中流連。疫情來襲,是一個好機會培養孩子的生活素養。這些素養很大程度決定了你的孩子將來是何怎樣的人,如何處事和面對世界,是遇到困難就想投降還是努力地征服呢?
香港孩子習慣感官刺激 香港家長習慣隨波逐流
筆者看見這次疫情下,很多家長苦不堪言,無奈之餘又為此感到唏噓。筆者有數年特殊學習需要學童的工作經驗,很多家長只要孩子「坐唔定」就會擔心孩子的專注力問題。的確,近年專注力出現問題的孩子是比以往增加,作為大人有想過原因嗎?如果你的孩子今天生活在西方小城鎮上,每天生活可能是對著山和湖唱歌,也許家長沒有這個擔心了吧?香港本來就是一個要什麼有什麼的繁華都市,不光小孩子,我們大人每天所接受的資訊、娛樂、食物都是林林總總,天天新花樣都沒有問題。試想想,長期的感官刺激下,人會捺得坐寂寞、無聊嗎?感官刺激就像是糖衣毒藥一般,令我們追求更新鮮、更刺激、更有挑戰性的東西。讀者不妨google一下,追求新鮮刺激、喜歡挑戰性事物不就是ADHD患者的特徵嗎?
至於香港的家長,面對這樣的環境,無不大吐苦水。以疫情為例,筆者聽到許多家長投訴孩子學校功課量太多。相信有許多香港家長面對香港的教育制度、社會政治環境,表現得有心無力,好像沒有什麼話語權。筆者鼓勵家長可以更加相信自己對孩子的養育方式,而不是迎合或依賴學校和老師。如果你沒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如何教育孩子才是好的,你可以考慮上一些家長課程,社區中心也有一些家長小組可以讓你更加認識更多同路人。
因為家長都只是人 都會累的
每一個當家長的,或多或少會有些當局者迷。也許你看別人家孩子的問題很精準,可面對自己的孩子總是有點手足無措。別怕﹗這就是愛的羈絆。筆者給每位家長一個小建議︰當你發現自己有點支持不住了,問一下自己是不是不像自己了?孩子跟另一半也是不是沒做到他們自己該做的事呢?如果兩者答案都是的話,你趕緊做回自己。別只想家務事情、孩子的事情了,亂就亂了,其實沒有所謂。因為你是正在為家庭中每一個成員找回自己應有的定位,把雙方模糊的界線重新確定。
就以這次疫情為例,拋開滿腦子想著如何讓孩子過得充實,讓他們學習無聊及時間管理,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生活素養,課本中沒有教到的東西。希望每一位香港雙職家長能夠共勉之,渡過難關也善用長假期教育、提升孩子的生活素養。
推介閱讀︰
撰文︰Kary Lok
版權所有 切勿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