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教養外國名為Respectful Parenting,強調親子間的相互尊重及善意溝通。有別與一般教養模式及教育法則,合作式教養除了希望培養孩子成為獨立、有自信,善於溝通及尊重別人的孩子外(Being responsible and respectful),同時亦強調家長的部份,希望家長能夠學會尊重自己,在不同家庭成員之間定下健康的界線,使家庭生活圓滿美好。
合作式教養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與孩子同行。父母的身份角色是與孩子一同成長 (注意不是陪伴成長,是一同成長),擺脫傳統教養中管與教的對立,利用協商、非暴力溝通(表達感受及需要)、感恩的心達至教養目標。合作式教養與坊間一般以教育事業應運而生的教育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家長本身也能受惠,家庭生活變得和諧、較少衝突。有關合作式教養的好處,留待下回分解。
下文先會簡單介紹幾個合作式教養的基本概念。
Self Awareness 自我意識
在合作式教養之中,很多時候會提及家長的自我身份概念(Self Concept),這是因為建構對自我意識的部份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父母眼中的自己,往往會投射在孩子身上。
舉例來說,一個充滿憤怒、不滿的父母,他們會怎樣對待孩子呢?他們應該很難包容克制自己的不滿,小孩子作為父母親近的家人,自然會接收到父母負面的自我意識。
傳統的教養模式,缺乏這種鼓勵父母深刻與自我意識交流的機會。於是,在過去多年的輔導經驗中,父母往往都會提及自己不了解孩子為何出現不同行為。其實這就是對自我的不了解而造成。而合作式教養則是讓父母有很好的機會重新認識自我,而孩子亦能夠在這種教養模式下逐漸建立健康良好的自我意識。
With the children 與孩子同行
合作式教養意味著父母親要和孩子一起決定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所有行動都經過雙方的同意。相比起事事都為孩子安排妥當,合作式教養重視孩子的參與,更希望家長與孩子一起面對成長所遇到的不同抉擇、成功和失敗。
所以,合作式教養下的父母會好好利用親子時光來傾聽孩子的說話,並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最後才會表達自己希望孩子執行的行動。這樣的教養方式令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信任,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燥動不安的青春期時,父母更加能夠成為孩子信賴和傾訴的對象,相信這是很多青少年家長希望做到的事情。
Nonviolence Communication 非暴力的語言
「愛在心裡口難開」也許是很多父母的寫照。多少次明明不是這個意思,卻傷害了伴侶、孩子的心。有時候,語言的傷害可能比身體的更為巨大。非暴力溝通創辦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希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透過「觀察、表達感受、需要、做出具體請求」這四個步驟,以真誠開放的態度,和他人建立一種能夠滿足雙方需要的關係。
非暴力溝通的重點在於希望人與人之間有平等真誠的交流,而非你對我錯或者溝通只為證明自己是對的,希望對方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父母與孩子透過非暴力溝通能夠減少語言傷害及衝突,並且可以平心靜氣地打開親子溝通的缺口。
Cooperation 合作
所謂的合作就是和你的孩子一起努力。在親子溝通間能夠保持冷靜、平等的關係討論事情,而非以權力指示孩子跟從自己,以確保孩子順從父母,就是合作的基礎。家長如果能夠明白聆聽孩子說這並不代表他們同意或反對孩子的看法,而是良好理性溝通的開始,因為雙方彼此都能夠在平和的氣氛開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要。
Positive Traits 正向性格
正向心理學由2000年代發展,當中提及六大類,二十四個正向性格特質。每個人都擁有這些性格特質,但有強弱之分。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強項與美德,並加以有效運用和發揮時,我們就會感受到正面的情緒,豐富生命的成長。
在合作式教養加入正向性格教育,能夠加強孩子的獨特性,從而與家長更好地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及歸屬感。由於正向性格強調每個人都擁有這些性格特質,家長只需要細心觀察並發掘,找出一個最適合孩子的方式去培養較強、較弱的性格特質。這個過程能夠加強父母與孩子的連結。
合作式教養對年輕父母及雙職家庭的啟示
現今香港流行的教養模式已是上世紀60年代由外國學者提出的。理論都是比較強調父母的角色和責任,父母應該如何教、如何管,輕視時代進步下父母的負擔亦較幾十年前重,導致很多年青夫婦擔心生育後的教養。合作式教育在2010年代才於外國流行(現在還在發展中),筆者認為是一個很平和、實用,而且對正在撕裂的社會很有幫助的一種新教養模式。合作式教養講求合作,教養責任由父母主力承擔變成父母及孩子一起承擔;孩子從小時候就學習到為自己的行為作為明智的決擇(responsible choice)。
筆者希望香港有更多的家長了解到這一個教養模式,並付諸實踐。我們將會舉辦不同線上課程、工作坊及講座,讓更多父母學習和了解到合作式教養。如果你對合作式教養有任何疑問,歡迎你電郵至fammatehk@gmail.com,我們會回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