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haly Csikszentmihalyi - 研究快樂的心理學家,與在他的「心流」研究之前

「壓迫不是通往美德的途徑。當人們因為恐懼克制自己,生活素必然會下降。只有通過自由選擇之下的紀律,才能既享受生活,並將生活保持在理性之內。」
“Repression is not the way to virtue. When people restrain themselves out of fear, their lives are by necessity diminished. Only through freely chosen discipline can life be enjoyed and still kept within the bounds of reason.”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規條、壓迫,與自由意願

規矩的重要,古人會形容:「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注) ⋯⋯

在社會中的人際交流、以致個人行為,遵守規矩這個舉動令社會有秩序運作,在個人方面也令你面對的所欲求的某項行事前,會再憶起和遵從你本身計劃的發展方向。

但另一方面,規矩本身有時也會成為壓迫的工具,尤其是當缺乏清楚規矩從何而來、為何和怎樣誕生的時候;

只有當這些規矩是經過人們自身思考、選擇去遵循,自律才是引領我們通向美德的途徑。

上星期日正值香港渣打馬拉松 2021,經過疫情而兩度停辦,今次終於能夠在10月舉行;渣馬一向作為香港的普及運動盛事,一場比賽內外正正需要不同的規矩和素人跑手們自律的訓練,去成就香港人的體育繼續發展。因應疫情的防控,部份新的措施,如安排檢測就算是可以理解⋯⋯

今年總參賽名額由74,000大幅減至18,500個。自從得知自己有幸抽中,亦要積極抽時間備戰,為的是要能夠完成半馬路程、回復過往的水準、也是為了回復健康的身體。決心儘量做到每星期一次的練習,這樣平衡了今次目標和其他生活時間。只有理解目的、合理可行、自己意願的,才更容易做到。

前行有時、休息有時、修習有時。

所以對於渡過困難仍堅持、不放棄的所有人們,選擇說一句加油,可以是對跑手和這地方的鼓勵吧。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 (29 Sep 1934 – 20 Oct 2021)

過去那星期亦傳出一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 在10月20 日離世的消息。開首的引言正是一段來自米哈里在 1990 出版的《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當中,關於對美味食物的心流體驗。

有趣的是單單這一段文字也成為一段經常出現的語錄,也許是當中意思也值得我們深思。不過,今天並不是談「心流」,而是想介紹這位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的經歷。

Christoph Drösser (2020, Apr 14) “Please do not disturb, I’m in flow”, LGT Online Magazine

米哈里 Mihály 生於1934年的意大利王國,匈牙利裔,父親是匈牙利王國駐意大利王國的外交官。

而當時的國際背景中,意大利由墨索里尼創建的國家法西斯黨,逐步奪取政權成為執政黨,到其後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義大利戰役。1940年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確立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國同盟關係,而匈牙利從一戰後由奧匈帝國中獨立出來、損失大量土地、幾經左右翼勢力的輪番變遷而成匈牙利王國,亦加入德意志軸心國的陣營,至二戰未期1946年的政體公投中人民選擇放棄君主制,建立的匈牙利第二共和國、1949 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直到1989年匈牙利第三共和國,這才算離開了今次的時間線。 米哈里從出生到青年,在他到美國投身心理學和建立起心流的研究前,就正值這些時期。

米哈里父親的工作讓他們家境過著本來不錯的中上生活,父親的外交官身份,住在城中央,他沒怎麼外出與其他小朋友玩樂。當小時候往來義匈兩國時,米哈里覺得無論對匈牙利和義大利來看,自己都像是外國人。父親的工作忙碌,母親雖然是好,但不太懂得應付小朋友,所以家裡會請一些德裔保姆來照顧米哈里,對小朋友來說,這些保姆沒趣地只是要他這樣那樣,按她的規矩做;而如果保姆管教不好小米哈里,六個月左右父親就會把她換走。相處上,米哈里更多是沉醉在他的書本世界,以及幻想模仿小說的內容。

在1944年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圍城戰,蘇聯軍圍攻布達佩斯的戰役。米哈里當時才只有 10 歲,兩位分別比他大 10 和 20年 的哥哥都在戰爭中離去。其中年輕的哥哥在大學就讀工程,當時大學生都獲發槍支對抗蘇聯軍隊的攻擊。 大學內一千二百名工程專業的學生只有七人倖存下來。 而大哥下班回家途中被蘇聯人攔在街上,被送到西伯利亞的勞改營而離世。而1944年夏天, Mihaly 坐上最後一班到義大利威尼斯的火車,離開納粹德軍控制之下的布達佩斯,而當時火車的後方仍然槍林彈雨。

圍城戰過後,米哈里的家庭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 — 祖父母死了,叔叔、阿姨等等都死了 — 戰爭結束後讓米哈里意識到生命的脆弱。 事情從舒適和美好突然變成致命,是多麼容易。 之後回憶中提到:「那一刻讓我困惑的是,這些成年人真的不懂人們該怎樣生活。」「一定有比這更好的生活方式。」 (“It struck me at that point that grown-ups had really no idea how to live,” “There’s got to be a better way to live than this.”)

到1949年,共產黨接管匈牙利,米哈里的父親不想為政權工作而辭職,而匈牙利驅逐了他們一家,並剝奪了他們的匈牙利國籍。為了謀生,米哈里的父親到羅馬開了一家餐館。戰後讀書時的契克森參加童軍、興趣是露營、行山、攀石;反而對讀書不太興趣,尤其是想到當時所學的語文、歷史等知識、戰爭中死去的學者、抽象的內容,在戰爭中怎樣無力。最後米哈里輟學以幫助家庭增加收入。

科學家的閱讀與寫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但他仍然在宗教、哲學、文學等方面大量的閱讀。在二戰以後,歐洲民眾在一切都摧毁後的心態,引起當時關注;亦讓他選擇以心理學的角度去尋找答案,日後當可以到美國升讀大學時,這也成了他修讀的科目。1956年,蘇聯的赫魯曉夫去史太林化。《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在22歲時米哈里踏上移居美國的生活,之後繼續他對心理學方面的進修,有關創造力、快樂、心流的研究。

文字,一直陪伴著米哈里,無論對他而言在閱讀的一方,還是書寫的一方。當他回憶自己書寫的習慣時,他說大概是遺傳吧?他記得母親雖然未讀大學,但會用宗教角度去寫世界歷史、宗教的演化等。米哈里在青年時為報章當翻譯,也會投稿文章和相片;當記者時練就要快速完成犒件工作的能力,也幫助到他在大學當研究助理的工作;完成博士前還一度想到去《紐約人》應徵當編輯。在心理學的路上他投稿文章之餘,出版了好幾本大眾的著作,從「最優體驗」(Optimal experience)到正式以「心流」(Flow)為標題,他的觀點配合著他的表達力,彷佛更好地抓到讀者的心。 就好像他對有志投身科學的青年,分享科學中什麼最重要。在為何而做科學之後,除了智力和個人特質外,他亦認為社交技能也很重要,因為需要可以從許多人那裡獲得想法;亦要讓其他人傾聽您和您的想法。 如果你善於和人交流,你可以用更有趣和更有說服力的方式表達你的想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6703

這本書1993由張定綺和天下文化出版過中文譯本 《快樂:從心開始》,那版本暫時已經找不到;2017年內地出了簡體版《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翻譯上寫上同一個譯者;幸好,2019年由張瓊懿和行路出版再推出的《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再度讓繁體華文讀者可以閱讀這本經典之作。

對香港和台灣的大人和學生,當中還提及一篇大家可能熟識的篇章《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不只是借用文章講述莊子的「遊」怎樣和「心流」相似,還知道這是大家的課文,和翻查外國對解釋庖丁解牛的相關研究呢。而他能夠把這些內容都連繫到他的書本寫作之中。

最後,在2019年出版的中譯本當中,開首的一段其實是這樣的:
「然而,一味的壓抑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當人們因為害怕而克制自己時,生命就會受到局限。他們會變得僵硬、有防衛性,然後停止成長。只有透過有紀律的自由選擇,我們才能在合理範圍內享受生活樂趣。當一個人控制本能的慾望是出於自願,而不是礙於強迫時,他才能享受樂趣而不上癮。美食狂熱者對自己或對他人來說都是無趣的,完全不遷就口腹之欲的人也是如此。在這兩個極端中間,我們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提升生活品質。」

開首引文中用「壓迫」一詞的翻譯見於維基中文及網上其他相同的中文版本;既然餘文不盡合意,故開首以一己之意會翻譯。如果有 1993、2017年版本書藉的朋友,你看到的譯文是怎樣的呢?

參考/備注:

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Kawamura, K.M. (2014), “Kristine Marin Kawamura, PhD interviews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PhD”,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21 No. 4.
https://www.emerald.com/insight/content/doi/10.1108/CCM-08-2014-0094/full/html

Lebuda. I. (2017). “A Window Into the Bright Side of Psychology, Interview With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7, Vol. 13(4).
https://ejop.psychopen.eu/index.php/ejop/article/view/1482/html
https://www.all-about-psychology.com/mihaly-csikszentmihalyi.html

張瓊懿(譯)(2019)。《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原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台灣:行路。(原作出版年:1990)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2021, October 25). I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haly_Csikszentmihal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