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兩萬蚊就肯生?生育低迷不單是錢銀。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25日)在《施政報告》宣布,為新生嬰兒的家庭派發兩萬元作為資助。雖然這可以減輕家庭的短期財政負擔,但長遠仍難解決本港生育率低迷的趨勢。歸根究底,少子化的現象除了是傳統價值觀改變,也涉及社會怎樣提供友善措施,助家庭減輕負擔。

生育是個人也是社會之事

據統計處資料,香港的生育水平在過去30年呈下跌趨勢,總和生育率從1991年的每千名女性有1,281名嬰兒,漸漸下降至2003年的901名。雖然比率其後因「雙非兒童」回升至2012年的1,285名,但「零雙非政策」後又回落至2019年的1,064名,然後再跌至2021年的772名。儘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不少人延後生育,但整段統計期間的總和生育率持續低於2,100的更替水平。

雖然生育是個人決定,但同時亦與社會因素互相拉扯。為家族承傳的傳統觀念對部分人來說已非人生必須的體驗或任務,同時社會保障網日漸完善,亦逐漸取代養兒防老的功能,故此生育的決定不論在觀念和功能亦今非昔比。

社會的因素同時亦添加不少生育的障礙。本港生活成本高昂,樓價尤甚,年青人有時並非沒意願,而是沒能力組織家庭,即使幸運的話,畢業後亦需要數年時間賺取首期買下磚瓦,才能有個安穩的環境構想未來,這變相亦延後生育的決定。再者,現時社會競爭風氣愈見激烈,家長培養孩童的心力和成本大增,才能確保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綫,這變相亦削弱部分人的生育意願。

家庭友善政策是關鍵

誠然政府派發兩萬元,可以減輕短期的育兒財政負擔,惟家庭友善政策才是實質幫助家庭平衡工作和育兒的舉措。本港相關的福利法規遠落後於不少已發展經濟體,如男士仕產假到2019年才生效,而且僅得五天;女性產假亦僅得14個星期,僱員難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和照顧初生子女。

(閱讀全文…)

【InnerTreat 癒見自己】身心靈健康互動展覽

疫情超過兩年,在忙於應對生活變化的各種挑戰之後,有多久沒有好好照顧自己? Self-Care 照顧自己、愛惜自己,是個人、家庭和社區,或在健康服務工作者的支持下,我們都有可以保持和促進自身健康、預防及應對疾病的能力。你和我都是在促進身心健康等領域的積極參與者;

在今年暑期,實習計劃當中的學生,與家家輔友籌備的 「Inner Treat 癒見自己」身心靈健康互動展覽,從 Self-care 的出發,以「日與夜的自我照顧」為主題,展示一系列家居日常的自我照顧方式,讓參觀者可以在生活中實踐,一起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今次展覽的設計者分別從 「日」 與 「夜」 出發,用作品同大家分享自我療癒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呈獻溫暖波希米亞家居風格,體驗早晨與夜間儀式 (Day and Night Routines)帶來的幸福療癒。設計了五大互動遊戲展覽,讓參加學會關懷自己的身心健康。包括:

1) 化身食物科學家,了解早餐營養知識;2) 走出外貌焦慮,找回自信內心;3) 入場獲專屬療癒花語守護卡;2) 情緒認知,建立良好情緒;4) 睡眠質素測試及好物推介;

(閱讀全文…)

【國際家庭日2022】「家庭與城市化」兒童友善社區報告

5月15日是聯合國「國際家庭日」,為提高國際社會對「家庭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家庭幸福、進步,家庭成員和睦相處,我們於2022年5月在屯門區舉行了一連兩日的「兒童友善社區」選舉,收集區內居民對「兒童友善社區」設施的意見。

是次選舉以街訪形式訪問屯門區的居民。我們把設施分成四大類別:環境保護、娛樂及遊憩、基礎建設、區內連結,問卷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理想中的「兒童友善社區」設施所具備的元素或設施、認為最重要的元素類別,和挑選「兒童友善社區」設施時的考慮因素。

(閱讀全文…)

家多一點「童」理心︰如何建立「碰不碎」的家庭友善社會?

最近一名5歲幼兒意外撞跌大型藝術展品賠償事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家長指出當時留意到兒子僵硬的表情及聽到店員指兒子踢跌,便即時賠償三萬多元。後來對賠償金額感到不合理及感到心理壓力,因此在網上分享個人經歷。有言論批評家長管教不善、其他家長亦會擔心孩子的行為,日後會保持謹慎;亦有言論指出店方應分擔責任,例如確保展品安全及清晰指示。事件最終以店方退回賠償金額及雙方協議平息,當中小朋友的成長發展、家長的心理和社會氛圍值得關注。

小朋友的成長發展

首先,幼兒持好奇心和活力是正常的成長需要,事件中幼兒在展館探索不同事物後意外撞跌物件只屬個別事件,家長可保持平常心理解此階段的孩子發展需要。根據艾力遜(Erik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理論,5歲幼兒處於進取與罪咎(initiative vs. guilt)的階段,即是孩子會提升體能和智力,在此階段他們會增加活力、有較大的想像力及好奇心,並會有「進取」的引發力,他會開始留意到自我的存在,行動會有方向和開始有責任感。相反,若孩子遇到發展障礙如父母錯誤判斷或指責會引致幼兒罪疚感,他們會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因此,家長可尊重孩子的正向特質,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活力,以用正面方式如欣賞和接納的方式向孩子解釋事情因果,讓孩子能健康成長。

家長的心理

其次,從家長直接賠償和懷疑自己管教不善可見家長自責的心理。在事件中,家長並沒有犯錯,孩子的行為亦並非與家長負上所有責任。可是,家長以即時賠償承認了自己的過失,家長的壓力和習慣的思想模式值得反思。根據「個人化」思想陷阱,家長兼顧家庭各種事務和子女管教時,往往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身上,並認為是自己的錯。當子女的行為直接與家長掛鉤,家長可能會習慣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身上,甚至會因為承認不必要的錯誤,對子女造成影響。有見及此,家長可留意個人是否存自責的習慣,反思日常生活不同事件是否一定與自己有關、其他人是否會影響事情的結果和分擔責任,以減輕壓力和平衡家長與個人的角色。

社會氛圍

最後,從社會輿論批評家長管教不善可見社會對小朋友和家庭的包容度不足,當中幼兒成長時期的正向品格被視為責罰,家長亦面對「唔識教」的自責心理會影響家庭關係和發展。過多負面的批評除了會增加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外,亦會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這一點可以從事情始發酵時,有一部份網民以「家長有責任」、「公仔真係爛咗」、「唔明白點解係店家錯」的意見可以看出。其實,養育孩子雖然是父母之責,但培育下一代需要的是不同的社會持分者應分擔家庭的責任,鄰里之間亦可以提供關心和建議以支援家長的心理壓力。政府亦應該增加對兒童和家庭友善的設施與社會風氣,使家庭的價值不致「碰碎」。

(閱讀全文…)

家中孩子懷疑染疫,下一步如何做?

當快速抗原測試呈初步陽性(即C及T區出現紅綠,淺色亦是),大家可以採取以下步驟︰

🔹第1步︰核酸覆檢🔹

👉這一步是為了通報可以衛生署。有了初確/確診編號,就可以去指定診所看醫生、登記領取民政署派發的物資、衛生署的免費快速檢測包等等
🔺3歲以上︰保持冷靜,逗留在安全環境,並盡快進行核酸測試 (深喉唾液)
🔻3歲以下︰預約領取衞生署糞便樣本瓶作覆檢

📌醫院管理局普通科門診診所派發點
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HA_clinics_submission_time_bilingual.pdf
📌郵政局派發點
https://www.hongkongpost.hk/tc/about_us/network/SpecimenCollection/index.html
📌港鐵站自動派發機
牛頭角、葵芳、北角、調景嶺、黃竹坑、大圍、大埔墟、兆康、九龍、青衣、筲箕灣、灣仔、西營盤、何文田、太子、啟德、烏溪沙、荃灣西、上水及東涌站
📌認可本地醫療檢測機構/私營化驗所
https://www.coronavirus.gov.hk/pdf/List_of_recognised_laboratories_RTPCR.pdf
📌致電24小時熱線索取檢測包 (污水檢測呈陽性的地區)
22804772

(閱讀全文…)

「童夢同行」品格技能社區教育計劃 畢業典禮 暨 活動回顧(09/2021)

回顧這個暑假期間的活動記錄,感謝所有人的支持,能夠讓家家輔友「童夢同行」品格技能社區教育計劃的共計25場活動順利完成。讓我們在荃灣以及屯門;無論青年、小朋友、還是家長都能夠參與其中,不同角色的廣泛參與正正體現我們對推動正向的 Me – We – Community 的寄望。

從當初的構想,到實際推行的時候,實有賴參與其中的所有導師、同工、實習同學的一起努力。大家可以到 Facebook / Instagram 早前的更新了解更多實習同學在暑假期間的參與,以及同學們的相關成果亦將會陸續推出。

在製作畢業冊的時候看到更多的活動相片,再細閱青年公民的感想和回饋,發覺一眾導師和參加者在一起時自己的力量和做到的事,比我所想像的要多得更多。當中不只是有單向的教導,而是他們在一起的討論和構思,共同去發掘新的答案和方法;才是令夢想實踐和彼此的體驗,能到更進一步的超越。

所以,今次畢業典禮特別由是次 項目總監Kary,主持一場由小朋友與青年上台的座談分享。亦邀請作為青年公民的 Rachel 為大家作出活動的結語。

最後,家家輔友為整個活動的想法和寄望,就由我們創辦人在開幕致辭中:

(閱讀全文…)

【國際家庭日2021】COVID-19 下的家庭挑戰

每年的5月15日為聯合國的「國際家庭日」。在2021年的活動開展前,我們亦希望和香港人分享有關現時世界上的家庭狀況的研究,和有關家庭導向的政策的倡議。 這一篇會先集中於檢視 COVID-19 下的家庭問題和挑戰。

在聯合國的經濟及社會理事會2020年發表,為2021所作的實務準備,就提出了眾多現時家庭面對的問題,內容很值得現今香港關注養育子女、育兒教育、家庭福祉的個人、組織所了解。特別是這兩年全球面對突如其來的世紀疫症,也是 聯合國 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在今年報告中的一大重點。

長期的COVID-19大流行顯示了數碼科技對工作、教育和通信的重要性。這場大流行病加速了社會和工作中已經發生的科技變革,包括擴大數碼平臺的使用以及雲端計算等相關科技創新、以及大數據和演算法的使用。因此,雇員和僱主都得面對更靈活創新的工作模式。此外,學校關閉和在家工作的需求增加,加劇了對父母倦怠 (Parental Burnout) 程度上升的擔憂,這可能與對兒童福祉的長期負面影響有關。現在,父母和照顧者,特別是從事全職工作的父母和照顧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資源來協助其養育義務。在COVID-19大流行時期,隨著兒童追求混合或全日制遠程學習,父母的在家參與對於兒童的持續學習,和確保兒童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閱讀全文…)

【給媽媽的情緒課】面對情緒失控,在風暴前的自我急救法

今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卻是傳來一宗令人心酸的新聞。香港灣仔一位需要照顧三名年幼孩子的全職媽媽,在教導7歲長子功課時情緒失控,企圖勒死兒子不遂後自縊,被發現時已經腦幹死亡。

無論有多憤怒,都只是90秒的事

作為一位壓力山大的母親,生氣、憤怒、憫憎是常有的情緒。(不要批判你的情緒,認清情緒並告訴自己︰哦!原來我在生氣)。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身體會開始有不同反應,接著大腦啟動生理機制,而你就像是被引爆一般,感到「火都嚟」、「著晒控制唔到」。

不過,根據美國神經學家Jill Bolte Taylor指出︰由接收負面情緒訊息、傳遍身體、到消失,這只是需要90秒!而如果90秒後,你仍然意憤難平,原因就在於你心態停留在這些已過去的事情上。

90秒的C.I.A 救命計劃

各位父母,當你察覺憤怒機制將被開啟,你其實還有90秒的時間讓自己脫離「情緒風暴」,就好像即將要撞車了,你還可以趕快煞車一般。當然,這和煞車一樣是十分困難的。在這90秒時間,C.I.A絕對可以幫助到你渡過「爆發」的一刻。

C︰Cut 停止

停下來!就是現在!就像是電影導演喊「Cut」一般,什麼都不要做。你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停頓,讓情緒機制更容易回復平衡。「Cut」讓你不再受困於眼前的事物,配合深呼吸,可以讓你的頭腦冷靜下來。

(閱讀全文…)

【青年、家庭與社區參與】

近日,筆者的機構招募實習學生,反應十分熱烈,出乎團隊的意料。經歷一輪「選擇困難症」,逐漸篩選進入面試的同學。筆者已經距離要「搵intern」的日子有一段歲月了,自己也是頗珍惜在面試時多多了解年青人的想法,以及對社會的想像和了解。趁記憶猶新,趕快記錄一下。

新一代年青人公民意識增強

對比起香港經濟飛昇的年代,有不少同學表示十分希望到社會企業及非牟利機構實習或工作,表示其中一項工作的期望是「有意義」。這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大家要知道,一般在這些機構工作的回報不是很多。大學生願意主動與社區連結,某程度是委身於社區之中,這是正面的訊息。

(閱讀全文…)

【如果你是鄺星宇的輔導員,如何談下去?】

鄺星宇這個名字,近日在新聞媒體不停出現。原因之一,他犯了罪而他又是政黨成員,自然引起公眾的討論。筆者作為一位輔導員,在大眾「食花生」之餘,嘗試跟大家分享一起這個 what if︰假如他坐在你面前,你就是他的輔導員,會怎樣開展對話呢?

輔導員的首要工作和條件

輔導員有機會面對不同的案主,案主也許是好人,也許是嫖客、是罪犯。不過,輔導員和法官不相同,不能以道德批判案主。假如有學過輔導就會知道「非批判態度」是輔導最首要的元素和原則。簡單的比喻說是「非批判態度」就是我們有了一副平光眼鏡,在沒有任何雜質下去看待案主。不過,人始終不像機器,往往都帶有些微個人主觀去看人,所以輔導員就是訓練自己利用不同技巧處理個案,避免把個人主觀和情緒影響輔導。

鄺星宇的背景,在社會紛爭的氣氛下,就很容易令人帶有批判或成見。他的政治背景、精神狀態、性取向,每一樣都可能令輔導員作出一些前設(assumption)。而輔導員個人的素質就顯得非常重要︰真正做到不帶批判,才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人性、理解一些被社會標籤為「惡」的人。

另一個輔導員必備的條件,就是同理心。同理心一詞相信大部人都聽過,不少中學生都在課堂上學習到。相比起「批判性態度」︰這種人有人性下,難免完全不批判的狀況,同理心相對容易培養得多。根據哈佛大學研究,同理心是奠定小朋友未來成功基礎。而筆者作為一位輔導員,回想過去的自己,亦覺得同理心的增強,會比較不容易妄下斷論,凡事會想先聽聽別人的看法、解釋,再加以追問,才對事情蓋棺定論,這不就是「非批判態度」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