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know how I feel】打開內心既大門 搵到情緒嘅出口

「日日返黎都係我一個人睇住對仔女,
同個大既溫得書黎,又要照顧個細既,
點解無人會體諒下我既辛苦同攰,
我想要人真係明白我同體貼下jei」

「我都日日咁捱但真係一句怨言都無,
返黎都係想大家係屋企開開心心咁生活同成長,
但我做過gei野次次都唔滿意,我都好氣餒ga」

某位老朋友

每日在家庭、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事項,可能是一餐美食的快樂,或者不如意表現的擔心。從事件的發生,到我們的認知去了解和詮釋它,讓我們有種種的情緒,或喜,或憂。亦好像電影《反轉腦朋友》中總合了五位腦友角色,可以再分為:阿樂(Joy)、阿愁(Sadness)、阿燥(Anger)、阿憎(Disgust)和阿驚(Fear)。有時更多複雜的情緒,好像這樣很難講清楚,如果要形容得更貼切的話,我地就要認識更多的情緒字詞。這不單是語文,也是文字幫助我們如何認識這個狀態。

具有情緒健康的人能夠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愛心,同時也能以冷靜、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去處理困難與挫折。此外,也能充滿信心地面對挑戰及逆境,若有情緒不穩定時,也會懂得尋求協助。當不開心的感受影響到生活時,嘗試讓別人知道,使感受得到釋放 ,而且可能得到別人的意見及開解。

建議當自己情緒有變化時,嘗試傾聽自己的感覺,明確地形容給自己聽。還可與人分享、表達自己的感受,包括正面和面負面情緒。

(閱讀全文…)

【I choose how I say】善用內心的自我對話,開啟生活的每一天

「我昨天是不是表現得很差呢?其實我希望那樣那樣做的」、
「我這個外表既不像別人俊朗,加上人家談笑風生般才會受人接納吧。」
「一會兒的面試,我一定很難通過吧!」,
「我現在會這樣這樣做,這樣做到的,去做吧。」

原來我們除了和別人的對話以外,有沒有過留意可能有更多聽不到的,在我們腦海中的內心聲音,每天與我們自我對話?

與內心的聲音來一場對話?

這些自我對話其實都是我們思考和意識的一部份,你可能已經能夠留意到它,但它也可以像自動化的思考一般自然直接。這份內在的聲音可以幫助我們。好像運動場上,透過激勵性的自我對話,可以鼓勵我們加把勁去克服困難、超越極限。指導性的自我對話,也可以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回應當下狀況,短暫的記住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也有能夠讓我們反省過去,對目標達成度進行評估,提醒我們關注目標。預演未來,遇到任務時進行推演和練習,幫助我們做出正確選擇。而內心透過說話式的陳述,把生活故事化,亦是建構著我們的自我認同。

而我們的自我對話並非總是一致的,隨著每個人的不同成長經歷、習慣而發展,有著不同的特質。小時候我們可能從家庭、學校,對我們的說話之中,有意無意地吸收了很多對自我的觀念。這些可以是一直幫助你面對那時候的處境、無論是應對或接納、甚至幫助你成長。但無意之中,它也可以令你讓你帶來消極的作用。

首先,如果能夠在日常中留意自己、了解到底內心會經常說著怎樣的話。認識這些自我對話的不同形式和影響,例如我們接下來會提及的積極 (Positive) 、消極 (Negative) 的聲音,或者之後我們會提到,具備自我慈心 (Self-Compassionate) 的聲音等等;然後我們可以作出選擇,選擇怎樣與你內心的聲音對話;並且嘗試作出行動,向你所想的方向而改變。

(閱讀全文…)

【I am what I am】除下口罩時,如何告別容貌焦慮與接納自己

疫情令口罩成為大家外出必備之物,從早期開始要為「戴口罩後一直長痘痘」的口罩肌而擔心。然後,慢慢學會挑選舒適透氣、合適自己的質材、保持清潔衛生、勤換口罩;到現在,逐漸有更多機會脫下口罩。但原來,有些時候,這反而可能會令人感到擔心,因為對展露自己的外貌而不習慣。

對於我們自身的身體形象(Body Image),甚或對於外表的容貌焦慮 (Apperance Anxiety),在近年 Web2.0 的社交媒體普及年代,人人都是網上瀏覽及發佈資訊的一員,除非深入了解的朋友,否則一般透過社交媒體只會看到許多由別人選擇發佈、最好的那一面。加上修圖軟件的便利,我們看到更多的「俊男」、「美女」,自己亦都可能更習慣去仔細挑選過、修改過,至最滿意,才發佈自己的樣子。

而 COVID-19 在這兩、三年間,令人們在現實的社交中,一直在口罩的保護之下。脫下口罩的面對面相處,反而對過去幾年正值成長、體驗社交的兒童和少年,變成是需要適應的轉變。同時,疫情造成更多實體生活中的隔閡,令社交媒體上的形象,成了我們所接收和表現的外表。 如果用 Influencer 的形象,和自己上堂開會 Zoom上的形象作比較的話,又是否一種不必要、過份理想化的要求?而對自己做成壓力呢?

(閱讀全文…)

【We are what we eat】一日之計在於食

“We are what we eat”,飲食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相信大家都理解的;但我們的心情呢?原來都可以與飲食相關。如果平白無事拖著肌腸轆轆的疲憊身軀,又怎會有愉快心情呢?怎樣吃,吃什麼,食物的味道、賣相、印象、文化,至個人的記憶,對有與飲食怎樣影響我們調整心情有關。

但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飲食法,有時讓人在吃與不吃什麼都會困惑,但我們仍可以留意一些主流的研究。如果你是習慣性跳過早餐,留意普遍的研究還是認為這是與健康風險相關的。在心理方面,針對青年人所做的研究中,不吃早餐,與憂鬱、寂寞感、睡眠問題等的「比值比」,都較有早餐習慣的人顯著地更高。 另外,有研究發現青年跳過早餐與焦慮方面的關係也同樣顯著。而無論成人、青年,都顯著更多出現憂鬱表現。

一個原因在於一頓早餐可以作為一天熱量的開始,它提供轉化為葡萄糖的原料,這是身體能量的重要來源;另外還協助讓身體得到例如血清素,這些調節情緒的荷爾蒙。那麼對於一份快樂的早餐,到底有哪些建議呢?

1. 規律飲食 ✅

如果您的血糖下降,您可能會感到疲倦、沮喪和易怒。所以能夠按你身體的活動需求而定期飲食,將有助於保持血糖水平穩定。早餐 Breakfast 在字面為 Break「打破」 經歷一晚的 Fast「 禁食」,讓你重新有能量去應付新一天開始的生活。

(閱讀全文…)

【InnerTreat 癒見自己】身心靈健康互動展覽

疫情超過兩年,在忙於應對生活變化的各種挑戰之後,有多久沒有好好照顧自己? Self-Care 照顧自己、愛惜自己,是個人、家庭和社區,或在健康服務工作者的支持下,我們都有可以保持和促進自身健康、預防及應對疾病的能力。你和我都是在促進身心健康等領域的積極參與者;

在今年暑期,實習計劃當中的學生,與家家輔友籌備的 「Inner Treat 癒見自己」身心靈健康互動展覽,從 Self-care 的出發,以「日與夜的自我照顧」為主題,展示一系列家居日常的自我照顧方式,讓參觀者可以在生活中實踐,一起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今次展覽的設計者分別從 「日」 與 「夜」 出發,用作品同大家分享自我療癒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呈獻溫暖波希米亞家居風格,體驗早晨與夜間儀式 (Day and Night Routines)帶來的幸福療癒。設計了五大互動遊戲展覽,讓參加學會關懷自己的身心健康。包括:

1) 化身食物科學家,了解早餐營養知識;2) 走出外貌焦慮,找回自信內心;3) 入場獲專屬療癒花語守護卡;2) 情緒認知,建立良好情緒;4) 睡眠質素測試及好物推介;

(閱讀全文…)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心流」- 為什麼難以達到更好的工作體驗?

米克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將「心流」(Flow) 這個字帶入大眾的認識。心流所指的狀態,是當你全神貫注沉浸在某種活動之中,有時甚至乎忘記自我和時間的流動。有人形容快樂不知時日過,廢寢忘食,樂而忘憂。具體的典形例子,從近代的遊戲設計,到傳統專注在一項舞蹈、音樂、攀山等的活動之中;就像是電影《靈魂奇遇記》 當中的主角彈奏爵士鋼琴時的忘我。

現今的工作難以達到「心流」體驗?

所以「心流」體驗(或當初稱為最優體驗),其實可能很多人都自自然然會經歷過。而米哈里的研究,讓他整理出「心流」的一些特徵和條件:

  • 第一,通常發生在我們做一件困難,但有機會成功的事時。
  • 第二,我們必須全神貫注做這件事。
  • 第三,這件事有明確目標。
  • 第四,往往有立即的回饋。
  • 第五,因為全心投入這件事,很容易忘卻平時的擔憂與挫折。
  • 第六,帶來樂趣的經驗讓人覺得自己的行動有掌控感。
  • 第七,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但心流體驗結束後,自我的感覺會再度出現。而且感覺更強大。最後,對時間的感覺會受影響,幾小時感覺起來像幾分鐘,有時,幾分鐘又感覺像是幾個小時。

筆者修讀的心理學範疇,是對於我們在工作和組織當中的應用。對工作者來說,這「心流」又代表了什麼呢?我們之前介紹米哈里二戰後移居美國,在芝加哥大學修讀心理學,其實米哈里早期的研究,是在藝術家的創造力。

他留意到有些人在完成藝術作品時對作品本身並不感興趣,他們是對製作的過程感興趣。他意識到這方面的研究在其他範疇的創造性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樣地,一個投資市場上的交易員未必是金錢作為投入工作的動機,可能是一場遊戲的過程。一個跑者未必是為了最後得到的獎牌,可能是過程中不斷前行和超越自己。

(閱讀全文…)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 研究快樂的心理學家,與在他的「心流」研究之前

「壓迫不是通往美德的途徑。當人們因為恐懼克制自己,生活素必然會下降。只有通過自由選擇之下的紀律,才能既享受生活,並將生活保持在理性之內。」
“Repression is not the way to virtue. When people restrain themselves out of fear, their lives are by necessity diminished. Only through freely chosen discipline can life be enjoyed and still kept within the bounds of reason.”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規條、壓迫,與自由意願

規矩的重要,古人會形容:「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注) ⋯⋯

在社會中的人際交流、以致個人行為,遵守規矩這個舉動令社會有秩序運作,在個人方面也令你面對的所欲求的某項行事前,會再憶起和遵從你本身計劃的發展方向。

但另一方面,規矩本身有時也會成為壓迫的工具,尤其是當缺乏清楚規矩從何而來、為何和怎樣誕生的時候;

只有當這些規矩是經過人們自身思考、選擇去遵循,自律才是引領我們通向美德的途徑。

上星期日正值香港渣打馬拉松 2021,經過疫情而兩度停辦,今次終於能夠在10月舉行;渣馬一向作為香港的普及運動盛事,一場比賽內外正正需要不同的規矩和素人跑手們自律的訓練,去成就香港人的體育繼續發展。因應疫情的防控,部份新的措施,如安排檢測就算是可以理解⋯⋯

今年總參賽名額由74,000大幅減至18,500個。自從得知自己有幸抽中,亦要積極抽時間備戰,為的是要能夠完成半馬路程、回復過往的水準、也是為了回復健康的身體。決心儘量做到每星期一次的練習,這樣平衡了今次目標和其他生活時間。只有理解目的、合理可行、自己意願的,才更容易做到。

前行有時、休息有時、修習有時。

所以對於渡過困難仍堅持、不放棄的所有人們,選擇說一句加油,可以是對跑手和這地方的鼓勵吧。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 (29 Sep 1934 – 20 Oct 2021)

過去那星期亦傳出一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 ) 在10月20 日離世的消息。開首的引言正是一段來自米哈里在 1990 出版的《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當中,關於對美味食物的心流體驗。

有趣的是單單這一段文字也成為一段經常出現的語錄,也許是當中意思也值得我們深思。不過,今天並不是談「心流」,而是想介紹這位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的經歷。

(閱讀全文…)

「童夢同行」品格技能社區教育計劃 畢業典禮 暨 活動回顧(09/2021)

回顧這個暑假期間的活動記錄,感謝所有人的支持,能夠讓家家輔友「童夢同行」品格技能社區教育計劃的共計25場活動順利完成。讓我們在荃灣以及屯門;無論青年、小朋友、還是家長都能夠參與其中,不同角色的廣泛參與正正體現我們對推動正向的 Me – We – Community 的寄望。

從當初的構想,到實際推行的時候,實有賴參與其中的所有導師、同工、實習同學的一起努力。大家可以到 Facebook / Instagram 早前的更新了解更多實習同學在暑假期間的參與,以及同學們的相關成果亦將會陸續推出。

在製作畢業冊的時候看到更多的活動相片,再細閱青年公民的感想和回饋,發覺一眾導師和參加者在一起時自己的力量和做到的事,比我所想像的要多得更多。當中不只是有單向的教導,而是他們在一起的討論和構思,共同去發掘新的答案和方法;才是令夢想實踐和彼此的體驗,能到更進一步的超越。

所以,今次畢業典禮特別由是次 項目總監Kary,主持一場由小朋友與青年上台的座談分享。亦邀請作為青年公民的 Rachel 為大家作出活動的結語。

最後,家家輔友為整個活動的想法和寄望,就由我們創辦人在開幕致辭中:

(閱讀全文…)

「我想陪你走下去」,一起生活的伴侶金錢課題

結婚,是很多人一生中的重要時刻。「從今開始,無論是環境順逆,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都會永遠愛護你、珍惜你。」這誓言我打從心底仍覺得,感動得令人淚盈滿眶⋯⋯

而在浪漫過後,我們也來聊聊實際的問題 ── 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想要餘生都一起好好生活,在一份感情以外,你們也必須要有成熟的金錢觀。

兩個人,結婚後從此一起生活,變成一個的小家庭。本來可以獨立管理的個人財務,但一起生活就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婚姻也往往代表著資產的合併;有關家庭財務的討論是伴侶都必須經歷的課題。如果你也打算與伴侶安坐下來,檢視婚後的家庭理財,按照本地的實際情況,我們的建議大家可以遵循以下這些項目。至少,可能是部份你們要討論的財務問題:

1. 討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項

在任何關係中,重要的是要確保你和你的伴侶具有相似的價值觀、信念和優先事項。好像一個希望一輩子在家安定生活下來的人,將很難與另一個從未在固定地方居住超過一年、頻繁過著出差生活的人一起長期旅居….

重要的討論可能會讓人感到壓力、難以啟齒,但對與你和伴侶談論你們的財務重點很重要。

(閱讀全文…)

【給媽媽的情緒課】面對情緒失控,在風暴前的自我急救法

今天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卻是傳來一宗令人心酸的新聞。香港灣仔一位需要照顧三名年幼孩子的全職媽媽,在教導7歲長子功課時情緒失控,企圖勒死兒子不遂後自縊,被發現時已經腦幹死亡。

無論有多憤怒,都只是90秒的事

作為一位壓力山大的母親,生氣、憤怒、憫憎是常有的情緒。(不要批判你的情緒,認清情緒並告訴自己︰哦!原來我在生氣)。當負面情緒來襲時,身體會開始有不同反應,接著大腦啟動生理機制,而你就像是被引爆一般,感到「火都嚟」、「著晒控制唔到」。

不過,根據美國神經學家Jill Bolte Taylor指出︰由接收負面情緒訊息、傳遍身體、到消失,這只是需要90秒!而如果90秒後,你仍然意憤難平,原因就在於你心態停留在這些已過去的事情上。

90秒的C.I.A 救命計劃

各位父母,當你察覺憤怒機制將被開啟,你其實還有90秒的時間讓自己脫離「情緒風暴」,就好像即將要撞車了,你還可以趕快煞車一般。當然,這和煞車一樣是十分困難的。在這90秒時間,C.I.A絕對可以幫助到你渡過「爆發」的一刻。

C︰Cut 停止

停下來!就是現在!就像是電影導演喊「Cut」一般,什麼都不要做。你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停頓,讓情緒機制更容易回復平衡。「Cut」讓你不再受困於眼前的事物,配合深呼吸,可以讓你的頭腦冷靜下來。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