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00後實習生的「家」常對話】
真實到令父母難以面對 新生代心底話
公司來了一位「00後」的實習生,在工作以外,都不時閒話家常。
當然少不了談及家庭這個話題。在對話當中,實習同學講得最多就是 催谷、沒有自由、被安排好所有事情、長大後感到 迷失、沒有想法。
作為父母,你由孩子2歲開始月月千金一擲,上不同訓練班。
聽到孩子長大後感到 迷惘,應是在你預料之外吧!
(閱讀全文…)
公司來了一位「00後」的實習生,在工作以外,都不時閒話家常。
當然少不了談及家庭這個話題。在對話當中,實習同學講得最多就是 催谷、沒有自由、被安排好所有事情、長大後感到 迷失、沒有想法。
作為父母,你由孩子2歲開始月月千金一擲,上不同訓練班。
聽到孩子長大後感到 迷惘,應是在你預料之外吧!
(閱讀全文…)
抑鬱症在香港這個步伐急促又壓力大的都市,對於成年人而言,可能並見怪不怪。甚至有人都曾經認識自己有抑鬱病又或者身邊的朋友,正在面對情緒病的問題。但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在社會上的關注度並不大,當中兒童抑鬱症的問題也大分嚴重。
兒童抑鬱症的病癥相對成人而言比較難發現,很多時候家長可能認為小朋友只是在鬧情緒或發脾氣,因此忽略了不少的症狀。當中小朋友食慾或體重的增加、睡眠的質素例如易攰或者失眠、緊張、對事物失去興趣、行動緩慢、難以集中或專注力下降、身體的不適、無故的情緒波動等等,其實都有可能係抑鬱症的症狀。
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會認為可能是小朋友唔想上學又或者「扭計」既手段。又或者會認為小朋友只係「未定性」、「唔乖」和「整古做怪」,並不察覺可能係情緒上的問題。
當中抑鬱症的成因可分為遺傳、環境及生理因素。
如果你們曾經患上抑鬱症,就應該更加注意小朋友的情緒,因為家族遺傳因素都會增加下一代患上情緒病可能性。環境因素最常見的就是一些突發性的問題,可能係因為父母離異、生病、家庭的糾紛和壓力的問題。好多時候夫婦之間的爭吵等等,小朋友即使沒有作出即時反應,但有一定的程度會造成他們的壓力、又或者累積下來的不安穩的情緒,漸漸造成成情緒問題。最後,生理的因素通常是指青少年在青春期是荷爾蒙分泌的改變。
最近 Netfilx 熱播的劇集一定不少得由男神金秀賢與知性美女徐睿知主演的《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情表面是高度發糖、粉紅泡泡爆屏,男女主角有如行走的畫報,但是背後卻是滿滿的心理學現象,值得我們慢慢分析細味。當中,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童年」的「情感缺失」,帶出原生家庭對人們成長的傷痛,是如何深遠的影響一個人。
(閱讀全文…)
近日,筆者的機構招募實習學生,反應十分熱烈,出乎團隊的意料。經歷一輪「選擇困難症」,逐漸篩選進入面試的同學。筆者已經距離要「搵intern」的日子有一段歲月了,自己也是頗珍惜在面試時多多了解年青人的想法,以及對社會的想像和了解。趁記憶猶新,趕快記錄一下。
對比起香港經濟飛昇的年代,有不少同學表示十分希望到社會企業及非牟利機構實習或工作,表示其中一項工作的期望是「有意義」。這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大家要知道,一般在這些機構工作的回報不是很多。大學生願意主動與社區連結,某程度是委身於社區之中,這是正面的訊息。
(閱讀全文…)
鄺星宇這個名字,近日在新聞媒體不停出現。原因之一,他犯了罪而他又是政黨成員,自然引起公眾的討論。筆者作為一位輔導員,在大眾「食花生」之餘,嘗試跟大家分享一起這個 what if︰假如他坐在你面前,你就是他的輔導員,會怎樣開展對話呢?
輔導員有機會面對不同的案主,案主也許是好人,也許是嫖客、是罪犯。不過,輔導員和法官不相同,不能以道德批判案主。假如有學過輔導就會知道「非批判態度」是輔導最首要的元素和原則。簡單的比喻說是「非批判態度」就是我們有了一副平光眼鏡,在沒有任何雜質下去看待案主。不過,人始終不像機器,往往都帶有些微個人主觀去看人,所以輔導員就是訓練自己利用不同技巧處理個案,避免把個人主觀和情緒影響輔導。
鄺星宇的背景,在社會紛爭的氣氛下,就很容易令人帶有批判或成見。他的政治背景、精神狀態、性取向,每一樣都可能令輔導員作出一些前設(assumption)。而輔導員個人的素質就顯得非常重要︰真正做到不帶批判,才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人性、理解一些被社會標籤為「惡」的人。
另一個輔導員必備的條件,就是同理心。同理心一詞相信大部人都聽過,不少中學生都在課堂上學習到。相比起「批判性態度」︰這種人有人性下,難免完全不批判的狀況,同理心相對容易培養得多。根據哈佛大學研究,同理心是奠定小朋友未來成功基礎。而筆者作為一位輔導員,回想過去的自己,亦覺得同理心的增強,會比較不容易妄下斷論,凡事會想先聽聽別人的看法、解釋,再加以追問,才對事情蓋棺定論,這不就是「非批判態度」嗎?
(閱讀全文…)
感謝 01深度 香港01 的採訪,令公眾更加深入明白家庭暴力在社會的現況及有關制度的不足。
網站原文︰【家暴】受虐想分居竟要「鬥慘」 為何總要出事才事後彌補?
同時,家家輔友希望透過呢篇報導,讓家長、社會及各個界別了解輔導員的功能,我們的工作正正填補制度的不足,同時體現緊社會創新的元素。所以,有負想放?Whatsapp我地啦﹗
新冠肺炎對全球人類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夫妻感情了。全球各地都有因疫情而被逼在家面面相對的時刻,不少夫妻因了解而分開,導致離婚數字上升,甚至有了「新冠離婚」(corona-divorce) 一詞。筆者與丈夫同樣各自在家工作了四個月,面對即將重回辦公室,反倒有些不捨。到底這四個月,我們是如何與新冠離婚愈走愈遠的呢?
香港人工時長,若不是新冠肺炎,對同事的時間可能比枕邊人更多。今次在家工作,反而讓我可以更加了解丈夫工作的模樣和態度,從而發掘更多他的另一面。
那麼,我發現了什麼呢?
例如,我早就知道丈夫是咖啡狂,又不喜歡飲水。在家工作時,我就發現他真的很不健康,飲水真的可能只有一杯。我本來就注重健康,所以對他這個行為有點不滿。作為妻子,在一邊嘮叨時,一邊倒水給他喝。丈夫也知道自己飲水少是個問題,也欣然接受我的好意。 (閱讀全文…)
各位媽媽辛苦了幾個月,隨著限聚令的放寬,各位媽咪終於可以中場休息,開開心心共聚天倫之樂。
抗疫時間來到了分水嶺,成功跨過的話,我們大概可以回復以往笑臉,不用為撲口罩而緊張。筆者相信在疾病生死的這段時期,每個人都有不同方面的領悟。作為一位家庭輔導員,在疫情中最多的思考就是停課的孩子與繼續上班的父母們之間的矛盾,以及網絡大軍對這些現象的種種評價,如何令香港母親(特別是雙職媽媽) 的壓力累積至頂點。
回顧從一月起,香港的母親們的「抗疫之路」,就從搶口罩起。及至新年假期後,教育局宣佈停課及「網上教學後」,香港母親們開始母兼師職。由於疫情在新年假期後開始爆發,起初大部分老闆都延長新年假期,或準許員工在家工作,但隨著老闆們的「租金成本」問題,二月尾三月頭已經著令大部分員工回辦公室上班。對雙職家長來說惡夢就來了:一邊朝九晚六的上班,下班要日常家務事及清潔,深夜母兼師職指導功課。隨著疫情越趨嚴重及限聚令的實施,加上復課無期,孩子被逼困在家中,家長需要花上更多時間照料,引發更多家庭衝突及情緒問題。
在親子溝通中,安慰子女是一個很常遇到的課題。到底如何開解安慰...
猶記得數年前,人生第一次實習,接到的第一個個案就是家庭暴力的案主。課堂上教的什麼reflection of feelings、clarification 等等都未派上用場,最先學會的就是進入輔導室前要帶備一盒紙巾。無錯,面前的那個她只會哭得梨花帶雨。比起理論,紙巾更加能夠幫助我與案主建立關係。
作為一位心理輔導員,而非社工,我不牽涉在社會福利制度之內。比起警察、司法機構、律師、學校及社工,我像一個可有可無的持份者。只有案主求助,我才會有機會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也不能不了解香港發生家暴後的司法程序。正正如此,這幾年來也觀察著我城之中,平淡、現實又無奈的家庭面貌。 (閱讀全文…)